和县辣椒是安徽省传统名优农产品,享誉全国,据《和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已引进种植。主要生产区域位于安徽省和县(东经 118 °04′—118 °29′、北纬 31°22′— 32°03′范围内)。
一.人文因素。
据《和县志》记载,和县农村素有种菜传统,过去种植除自食外,少量出售,尤其受灾之年,农民种菜是为了度荒。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州受旱,农民种菜度荒,知州张叔宣下乡拣回蔬菜煮汤,令所属官吏食之曰:“喝农民菜汤,要知灾民疾苦。”明代,和州每年向朝廷光禄寺进贡绿笋二百六十七斤。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和州曾出现“芥菜结扁豆”的传奇。《和州志》记载:明清时期,和县蔬菜品种有菁、芥、苋、芹、葱、韭、芫荽、荇菜。萝卜、冬瓜、黄瓜、瓠、丝瓜、甜瓜、豇豆、芦笋、筀笋、茄子、莴笋、茭白、刀豆、扁豆、龙爪豆、荠菜、山花菜。民国时期,引进胡萝卜、辣椒、菠菜、黄花菜、芋艿等。
尽管“和县辣椒”民国时期就已经栽培种植,但一直到解放初,由于城市规模小,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虽然和县与南京、芜湖仅一江之隔,但和县农民以前种植“和县辣椒”主要还是民间自给自足,商品椒的份量很少,只有和县北乡善厚镇拥有约2000亩左右的 “和县辣椒”露地秋熟辣椒生产,由于品质好,成为安庆“胡玉美”(中华老字号)和南京地区辣酱加工的主要原料基地。也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和县才成立了城区蔬菜专业队,后改为历阳蔬菜大队,共有菜地240亩,专门从事“和县辣椒”的生产,但也仅仅是保证和城居民的供应。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那场历时三年的大饥荒,农村断粮,就搞瓜菜代粮,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万余亩,但其中辣椒种植面积依然不大。到了文革期间,农村严格限制自留地,严格控制粮棉油之外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县辣椒”种植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几乎被割掉了,就是种一点作自己吃的也加以严格的控制,一些地方甚至限制到棵数,所以文革以前我县辣椒种植虽源远流长,但一直很有限,不成规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我县即抢抓机遇,及时提出了“家有五亩田,一亩做菜园”的号召,依靠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依托我县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特有的区位优势,结合一些扶持政策,采取典型引路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科技进步,掀起了以发展大棚早熟“和县辣椒”生产(“绿色灯笼”)和以善厚等乡镇传统的露地加工型“和县辣椒”红椒生产(“红色灯笼”)为主的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为起步阶段,以“和县辣椒”大棚早熟栽培为特色,商品生产规模初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为高速扩张阶段,不仅大棚早熟“和县辣椒”栽培有了相当的规模,更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我县独创的大棚秋延后“和县辣椒”栽培新模式,并且传统腌制加工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市场交易趋于活跃,产业化格局初步成形;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县又及时抢抓机遇,在全国率先实现蔬菜生产全面无公害化,“和县辣椒”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得到大力提倡,并形成了我县独创的第三代保护地辣椒栽培新模式——大棚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重视,传统加工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化发展走向深入。1997年秋,温家宝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亲临视察和县辣椒产业发展状况。
二.地理因素。
“和县辣椒”主要生产地域的安徽省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皖江东岸。全县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2.4万亩。地形上东南滨江,西北环山, 西北高出而东南低倾,素有三山七圩之说。长江岸线41公里,沿江形成了一个长41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6.15万公顷的长江冲积平原,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七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两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水网密布,灌溉水资源丰富。
和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日平均气温15.7℃,平均日照2126小时,无霜期232天,常年平均降雨量1006毫米左右。
和县历史悠久,纪元以前,和县东南部大都被淹没在长江洪水之中。数千年以来,由于长江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逐年在这一地区迂回沉积,陆续形成陆地,继而有为人们开垦利用。和县土壤共划分为四个土类,八个亚类,十八个土属,六十六个土种。辣椒生产地域内土质为沙质壤土,耕作层深18-20cm,PH值6.5-7.5。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3.3g/kg,变化幅度在7.89~46.2g/kg之间;土壤全氮含量一般在0.63~2.47g/kg之间,耕种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46g/kg;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水平较高,一般为1.7~136.1mg/kg,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21.9mg/kg;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在76~129mg/kg之间,最高的是露地秋熟加工用辣椒产地善厚镇,平均含量为129mg/kg,其次是大棚椒产区的历阳镇和西埠镇;而土壤的有效硫、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等含量均达丰富水平。2001年经冶金部马鞍山质检中心抽样检测,全县区域内的土壤、灌溉水及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级无公害标准。
生产地域内优越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于 “和县辣椒”独特品质的形成创造了极为的优越的条件。
三.“和县辣椒”产品品质特征。
1、“和县辣椒”感官特征及独特品质。
“和县辣椒”为粗牛角型,底粗腹凸头钝,纵向略弯,外形墩实可爱,一般单果长15-18cm、最大横径6-7cm ,单果重在80-120克,最大果可达220克,果面光滑,纵向略有凹凸,腹部略胀起,近肩部果体有时会略有扭曲,肉感强,肉质较厚。青果鲜碧醒目、口感脆爽,近熟果略显橘黄,红熟果通体鲜红透亮,并透出悠悠辣香,集中堆放、切片制酱或炒食时辣香浓郁独特,而辣味适中而鲜美爽口则是“和县辣椒”有别于外地品种的独特品质。
3、“和县辣椒”产品内质及营养理化成分。
“和县辣椒”果实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辣椒素及钙、磷、铁等十多种矿物营养,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和县辣椒”营养成分含量每100克中含干物质10.22克、 蛋白质1.1克、脂肪0.2克、 碳水化合物5克、膳食纤维 1.8克、辣椒素0.42克、钙3.0毫克、铁0.7毫克、磷20毫克、钾200毫克、钠 6毫克、铜 0.09毫克、镁22毫克、锌0.29毫克、硒0.38微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 0.03毫克、维生素B60.19毫克、维生素C145.49毫克、胡萝卜素 0.62毫克、叶酸 0.26微克。
“和县辣椒”不仅适宜鲜食、炒食、盐渍、酱制和配料,还成为我省著名“中华老字号”安庆“胡玉美”和南京地区辣酱加工场坊的主要原料基地。每年春节前后和县各地大小市场“和县辣椒”交易包装发往全国的红火景象与每至秋末千家万户洗椒切片制酱的场景成为和县两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每有客至,或外出走亲访友,“和县辣椒”则必作特色馈赠物品,从而成为和县一种独特的风情。
4、“和县辣椒”产品生长特点及种植要求。
“和县辣椒”喜温不耐寒,需保护覆盖越冬,但对高温有一定忍耐性,可在露地正常越夏后座果秋熟,因而每年适宜种植时间相当宽泛,在大棚保护设施条件下,和县已可周年供应;“和县辣椒”喜肥、喜湿而根浅,有一定的耐旱性,但绝不耐涝,因而适宜水源条件好而又排灌便利、质地疏松的砂壤和砂质壤土田块,栽培上既要重施有机肥,又要善于在花果期叶面巧补磷、钾肥和钙和硼等中微元素肥,夏季高温育苗需采用泥猴法育苗。“和县辣椒”喜光,特别是在花芽分化、花器发育和果实转色期,对光照需求大,因而播种时宜稀播和二次分苗,花期需尽量露棚享受 “日光浴”,转色期需作疏叶疏枝露果处理;“和县辣椒”易受多种病虫侵害,需按无公害栽培标准的要求,优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办法,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5、“和县辣椒”产品采摘加工。
“和县辣椒”均为人工采摘、手工筛选,采后处理至销售一般经过 “采摘—分级—包装—运输—销售”的传统流程,加工前的清洗对水质有严格的无害化要求,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保鲜剂、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从而保持了“和县辣椒”的天然品质和风味特色。
四、“和县辣椒”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持续深入的发展和四个代次的科技进步,和县逐步形成了一个商品规模稳步扩大,产业结构逐渐明晰,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特色日趋丰富、服务管理日趋配套、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逐步提升的一个系统化、支柱型“和县辣椒”产业,成为和县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产业主干结构及规模
1、生产环节。据统计,2011年,“和县辣椒”总播面积达10.6万亩,其中大棚春早熟2.0万亩,大棚秋延后6.0万亩,大棚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2.0万亩,露地夏熟0.5万亩,露地秋熟0.1万亩,全年总产为28.76万吨,产值达7.6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总产值约30%,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约20%。长期从事“和县辣椒”种植的大户有3万多户。
2、流通环节。2000年4月,和县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宣告建成,正式运营。该市场占地200亩,总投资4654万元,是国家农业部、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单位,农业部农产品信息采集点。该市场是一个努力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目标,集交易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票据结算中心和物业管理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交易市场。以皖江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皖东市场、城北区域、三板桥区域、沈巷、雍镇等地市场为骨干的大小共计60多家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和县辣椒”交易市场网络,初步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
3、加工业。和县各种蔬菜加工总量在5万吨左右,其中“和县辣椒”加工约0.4万吨,主要是传统特色的腌渍和酱制,著名加工企业和县鸡笼山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区域布局、特色模式
“和县辣椒”生产区域基本分布在和县沿长江41公里江岸线的第一阶梯上,并沿乌江至和城至雍镇一线的交通主干线呈带状分布,西北丘陵地带主要分布着以善厚为中心的传统地方特色加工“和县辣椒”生产基地。整个蔬菜生产带,由于多年来的交织发展“和县辣椒”种植已是南北皆有,犬牙交错。自南向北,又交织分布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栽培模式,其中主要有:自白桥镇至姥桥镇一线的大棚早春椒、露地夏辣椒、大棚秋延甜椒种植区;自姥桥镇至历阳镇城南太阳河一带大棚秋延椒种植区;历阳镇城南城北一线的大棚春红椒、大棚秋延椒、大棚秋延越冬在田保鲜椒、大棚彩色甜椒和观赏椒种植区。“和县辣椒”生产业整体基本呈一乡多品,各具规模、各有特色的布局。
和县属蔬菜三主作区,但一般一年内大都以两主茬安排为主,特殊种植如大棚保鲜椒栽培为一年一茬。主茬间休耕约2-3个月。
(三)、商品供应及品质
目前和县“和县辣椒”产品的供应形态绝大部分还是鲜供型,其中的大宗类型红辣椒等一般采用回收纸盒加工的专用纸箱包装,青椒则采用绿或紫色透明无滴包装膜袋包装,彩色甜椒则采用红、黄网眼袋包装,有产地、商标和质量认证等标识。
传统加工“和县辣椒”的腌渍制品和酱制品也都有各种大小包装,少量以半成品供应周边加工企业,有相关认证标识。
“和县辣椒”早青椒主要供往南京、合肥、芜湖、马鞍山、扬州、镇江、常州等长三角地区;“和县辣椒”秋延保鲜红椒主要向北销往寿光、北京并转往东北内蒙等地,向南销往杭州、武汉、沙市、南昌、九江、长沙等地;传统特色风味“和县辣椒”系列辣酱制品主要行销上海、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和周边城市。
“和县辣椒”生产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无公害化,到2007年为止,已籍相关企业申报了2个的国家级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1个。传统加工企业都实现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的QS认证。2007年8月,和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按试点要求,和县去冬今春正式开展了以和县济洪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试点企业的试点工作,首批纳入质量追溯体系试点的农户会员有160多,共生产5个品种计600余亩,从而使该公司的“和县辣椒”产品制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各大超市的档次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县“和县辣椒”产品和制品已经实现多样化和周年供应。2012年,和县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和县被列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之一,在该规划的全国蔬菜产业产区划分中属六大产区中的长江区,为保障元旦春节期间全国蔬菜供应的重点区域,而元旦春节期间和县蔬菜供应的大宗产品正是“和县辣椒”。
(四)、科技含量及环境保护
和县蔬菜产业的二十多年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相关科技不断推广应用和更新进步的进程,就生产环节而言,目前全县各类“和县辣椒”用种除观赏椒外,基本达到100%良种化,并已历经五代以上的更新,目前春早熟“和县辣椒”春青椒主栽品种为种都五号、苏椒五号、鲜绿2号等;大棚“和县辣椒”春红椒主栽品种是万丰1号、万丰888等,露地“和县辣椒”夏椒的主栽品种是301、基地一号等,露地秋熟加工专用品种为我县独有的地方常规品种善厚椒(这一品种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江苏农科院蔬菜所作为苏椒三号杂交种的亲本);秋延后“和县辣椒”主栽品种是汴椒一号、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的“和县辣椒”主栽品种是好农78和好农11。而与此同时,“和县辣椒”得到全面推广并产生显著效应的栽培技术分别有:大棚春提前早熟栽培、大棚高密度春提前特早熟栽培、大棚遮阳覆盖越夏补淡栽培、露地秋熟栽培、大棚秋延后栽培、大棚秋延越冬在田保鲜栽培等等,其中的秋延后栽培和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为我县独创的第三、四代辣椒栽培技术;重点配套技术有:膜下软管微灌技术、高温煮田抗重茬技术、泥猴法育苗、基质穴盘育苗、嫁接育苗技术和越冬在田保鲜技术等等,其中泥猴法育苗技术是我县独创的专用于夏季高温期间秋延茬辣椒育苗的专利技术;重点新材料新设施有:遮阳网、防虫网、各种功能型农膜、物理除草地膜、新型棚体、新型保温覆盖材料,以及粉尘法、烟雾法、新式灭鼠除草法等项植保新技术。2009年8月,由我县自主研发的GP—C9532复式日光温棚研制成功并定型推广,这一全新的种植技术平台的成功研发,效益几乎比简易棚翻番,与简易棚对比十分强烈,从而为在我县探索具有南方特色的温棚营造与管理技术,为全县简易大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探索各种高架栽培模式,为全县大棚“和县辣椒”生产的种类多样化、产品标准化、上市均衡化和产量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和县辣椒”的传统加工大都采用传统的民间土、特加工技术。市场流通也开始向专用包装方向过渡,主要大宗种类基本达到专用或简易包装上市。产业总体科技贡献率约在40%左右。
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县及时利用全面创建无公害的契机,率先实施了“和县辣椒”无公害管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得到全面禁止,化肥的滥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正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农田秸杆及废弃物管理正逐渐走向规范。同时,和县生态农业规划工作业已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实效,“和县辣椒”生产的生态环境得到进步优化。
(五)、服务与管理
1、“和县辣椒”产业相关法规及标准化建设。“和县辣椒”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该产业被逐步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尤其是无公害创建前后,在执行国家农业部相关标准及我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和出台了《辣椒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大棚辣椒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技术标准》。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等。
2、科技项目的编制及投入,科技推广队伍和体系的建设及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以往我县蔬菜科技活动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县财政专拨的科技三项经费。近年我县加大了各种项目的编制和申报工作。我县蔬菜科技推广体系,沿用了县、区、乡农技推广站(所)体系,较为健全,并且上下属条条管理,职能专一。2000年专门成立了蔬菜办公室,近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及乡镇行政撤并,成立大农委,各乡镇虽然都成立了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约15人,扩大后的行政村均配有一名科技副主任。县级管理及技术推广工作归属农委下属二级机构的蔬菜办(含蔬菜技术推广站)及农技推广中心部分职能,专业技术人员约10人,其中菜办5人。
科技推广工作的计划制订和实施一般能按现有机构的职能机制运作,开展的途径主要借助项目示范片、联系点、科技示范园区等,开展的方式主要有科技赶集、技术培训、驻点、咨询服务等等。近年,基层农民专业协会组织的建设也开始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1999年,由和县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了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占地1120亩,其中试验区面积120亩,内有连栋大棚6座,面积6亩;钢架大棚160座,面积80亩;蘑菇棚2座,面积2亩;露地面积32亩。示范园的示范区面积是1000亩。示范园的宗旨是:筛选、展示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试验、普及新设施,效益十分显著。
3、“和县辣椒”产品质量认证及品牌注册。
借助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的实施,依托蔬菜产业相关企业,目前和县已通过了31个品种蔬菜的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其中辣椒2个,绿色食品(辣椒)1个。两大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均实现了HACCP质量认证,传统加工企业在积极申报无公害认证的同时,也都相继先期完成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的QS认证。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积极协助各相关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历阳春”、“鸡笼山”等多个“和县辣椒”产品品牌。2005年和县“皖江”牌蔬菜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品牌,名列全国十大蔬菜品牌之首,与酒类五粮液、肉类双汇火腿肠并驾齐驱。
4、“和县辣椒”信息服务与宣传。
和县皖江蔬菜大市场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近几年来,一直按协定时间收集并及时通过央视七套及有关网站对外发布我县包括“和县辣椒”等蔬菜产品的流通信息,市场信息大屏幕也已建成使用。此外,近年实施的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大市场信息专刊、蔬菜办的《和县蔬菜》专刊、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推广》,县电视台的《农科教之窗》专栏节目等均能定期传递各种科技信息。
对内宣传主要通过县电视台、县电台及有关会议、送科技下乡和送戏下乡、致农民朋友公开信、专门印制的宣传手册、墙报和标语等活动和方式开展。对外宣传,主要通过省电视台(如《田野风》栏目),央视七套及《安徽日报》、《江苏经济报》、《南京日报》、《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媒体及周边城市媒体的访谈节目、报道等,以及县内各特色基地设置的大型广告牌,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安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有及已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和县蔬菜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及批量投放市场的专用蔬菜包装箱。2004、2005、2007和2011年和县还成功地举办了四届高规格的蔬菜博览会。2006年11月,和县又成功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世界名模大赛和县美丽巡游活动(附件十二),进一步提升了“和县辣椒”产业的知名度。
5、“和县辣椒”生产资料供应及市场管理。
“和县辣椒”有试验示范基地18个, 有辣椒技术服务部357家,城区县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有近30家,并在南门横江街、商业街自然形成了农资供应一条街;其中辣椒种子年交易量有近5000公斤,交易额约2500万元,肥料年交易量在约10000吨,交易额约1100万元。农膜年交易量约3500吨左右,交易额约4500万元,大棚钢管交易量约4000吨,交易额约2600万元,竹材及草帘年交易也在约3500万元左右,农药交易量约3000吨,交易额在8000万左右。农资年交易总额在2亿元左右。此外,近年还陆续有辉隆、甘宁等大型农资超市进驻和县布点服务。
从事农资市场管理的除工商、质检等部门外,还有农委下属的农业执法大队和种子管理站等专业管理执法单位。
6、“和县辣椒”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
2006年下半年,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我县在完善皖江大市场已有的检测点基础上,增设了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产区无公害蔬菜检测点,2007年8月投资500万元、以定量分析检测为主、检测项目达49项的省级大型蔬菜检测中心在我县落成,“和县辣椒”产品制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正日渐成形和完善。
具有悠久种植历史和系列创新栽培技术的“和县辣椒”,已成为生产地域内人民群众“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仅此一项菜农人均年收入就在1085元,重点地区达5083元,且呈现每年上升逐势,被当地菜农亲切地称为“绿色银行”。将“和县辣椒”这一农业自然资源和地理遗产申请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对于促进生产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和县辣椒”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县蔬菜技术指导服务站作为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人,是依法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组织,隶属于和县蔬菜产业发局单位现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4人,长期从事全县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业“三品”认证与监管,多次荣获农业部和省市级奖励,具有管理、协调“和县辣椒”经营活动相应的技术、管理、设施、人员能力。可以对“和县辣椒”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规范,以维护“和县辣椒”在国内外市场的信誉。